《菊与刀》的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菊与刀》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菊与刀》的读书笔记 篇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于是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关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的调查分析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作者是以一种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整个日本社会和民族的。人类学家就是要使自己最大限度的适应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人类学家必须发展研究日常琐事的技术,必须大力进行观察并注意细节论证前提的重大意义。
作者认为日本许多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甚至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极为相似。所以作者觉得凭借这些类似或者差异,获得理解日本生活方式的启示是了解文化相似性的价值所在。
任何原始部落或者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不论其行为或者意见如何奇怪,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和事与他的经验有联系的。最孤立细小的行为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
“各民族关于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说法是不能完全指靠的。”
任何民族在观察生活时所使用的镜片都不同于其他民族使用的。人们也很难意识到自己是透过镜片观察的,但任何民族都把这视为当然。当我们想知道度数时就训练以为眼科医生,他就是社会工作者。
二、战争中的日本
对于战争中的日本,日本人认为世界的领导职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国家。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世界。
日本人深信: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进行的研究分析。一是称为“神风特工队”的'飞行小组驾驶小型飞机进行自杀型进攻;二是他们广为流传的英雄飞行员战胜死亡完成使命的故事;三是政府鼓励民间积极做的御寒体操,即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扬。 日本人对战斗力消耗的态度即战斗到死,决不投降。死亡对于他们本身是精神的胜利,无需救助和物资医疗补给。
日本人对天皇的态度是一种敬仰。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只要天皇有令,纵然只有一杆竹枪,也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同样,只要天皇下令,也会立即停战。在战时,日本人对政府对直接上司都进行了批判,唯独不批判天皇。
日本被俘后的态度竟是与盟军合作。被俘对于他们来说便是丧失了名誉,丧失了作为日本人的生命。有些人要求处决自己,若不行,则做一个模范战俘,指点军事目标,或帮写宣传品。他们认为择定一条路便全力以赴,若失败,就自然选择另一条路。这也是日本战败后何以迅速发展的真正原因。
菊与刀书评
作者通过与日本战俘的对话了解到战争中的日本人的想法和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日本人对战争,对天皇,对日本民族的看法。
三、日本社会结构——等级制
日本人的格言: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与他们的社会等级制相辅相成。
在家族中,长辈特别是父辈地位是相当高的,拥有家族里至高无上的权利。其次是长兄,拥有和父权相差无几的特权。长子是家族继承者,自幼就会学一套责任不凡的气派。女性地位则低于男性。妇女须走在丈夫身后;女孩只能静静看着礼品、关怀和学费由兄弟占有;女性高校重点教导的也是礼仪和举止规范。
日本社会等级制中,每个人的身份都是由世袭固定的。每户家长必须在门口张贴有关其阶级身份地位和世袭身份的标志。衣食住都得按世袭身份规定的购买使用。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他们按等级分为了七个阶层。从低到高依次是贱民、商人、农民、武士、大名、将军、天皇。他们有其身份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将军权利是最大的,天皇是凌驾于权利之上的云上人。越往下,地位就越低,受约束也就越多。
作者通过对家族里辈分长幼性别的分析来论证她所证明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论点,同时也对社会各阶层人的行为和生活的了解来说明各安其分,强调了等级制的根深蒂固。
四、日本人的恩情与义务 日本人是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日本人一生都背负所欠恩情,即皇恩、亲恩。恩根据时间数量的有限与无限分为义务和情义。对皇恩和亲恩的无条件的义务,是他们愿意去做的,而对社会姻亲关系和对名义的情义,则是他们不愿意去做但又不得不做的。
日本的忠孝与中国的不同,虽都是高尚的,但中国的忠孝是讲条件的,一切的忠孝都以仁为前提,不仁的忠孝则可不要。而日本的忠孝是无条件的尊崇。行仁义在日本道德体系,法律范围之外的,是用于地位低下之人的。
在日本人看来,情义最难接受。一方面是因为情义是他们所不愿意去做的,但碍于传统与礼节又必须得做;另一方面,情义中对社会的情义与对名誉的情义常常发生矛盾,而那时又必须得维护其中的一个名义而失信于另一个名义,那么最终可能以武士道精神的切腹和自裁来洗刷罪名,维护自己的高尚的品德。
日本人对失败和诽谤很敏感,对此,他们及其恼恨自己。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家主义的目标和极权主义的侵略,他们将矛头由内心转向了对外。在此过程中他们重新发现了自己,获得了新的巨大力量。因此,二战对于大部分日本知识分子来说是很大的转机和自我实现的平台,二战于他们是必然而又很支持的。
五、对本书观点的见解
作者的这本书意义和内容都相当精彩。由于作者没有到过日本,所以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与言行举止,思想思维都是在与美国的日本人或日本战俘的沟通中了解到的。作者把这些人所叙述的故事与细节整理归纳,加上相似民族习性的比较,最终总结为日本民族的特性与精神。但本人对作者书中的一些局限性也有一定的看法。其一,由于作者从未去过日本,对日本的资料信息相当受限。所采访访问的日本人也是固定的人群,即日本战俘和能去美国的日本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阶层是无法真正了解到的。其二,同样作者也忽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她所了解到的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想法和见闻,而一些社会底层群众却从未涉及,是他们也真心各安其分,还是有他们自己所思考和遵从的一些生活准则呢?其三,作者把日本当做静止的看待,忽略了历史的变化发展。每个国家或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动态且逐渐变化前进的,作者对日本的认识是长期以他们封建社会的固定等级为基础分析的。这不能全面的分析不同
菊与刀书评
时期日本所具备的不同的观念和思潮。其四,作者认为日本七世纪向中国唐朝学习借鉴了很多文化传统,却未学习中国唐朝的无等级制。而我个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唐朝纵然开明,但其本质是封建等级的社会。日本的等级应该是更 ……此处隐藏9715个字……强心理的背后,还带有很明显的要么不学,要学,就向最强者看齐的潜在意识。 日本人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崇强精神驱动之下,不断的学习领先知识和技能,使得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
二、 团队精神
任何组织,任何形式的竞争,从长远角度而言,都是团队的竞争。
最坚固的城堡,最高明的攻击是从内部开始的。 群体竞争的道理亦是如此。
一个组织,无论强弱,如果内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就会使得个体力量处于高度集结的局面,从而爆发出最强的竞争力量。
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颇为突出的。
一句比较知名而颇具戏弄色彩的话语是: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三个中国人,三条虫。我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但国人喜好窝里斗的习性,却是甚为显著的。
就我所见,很多中国企业在内耗方面消耗不少竞争潜能,颇为可惜。
如果一个组织团队,能真正做到团队一致,朝着目标,劲往一处使,爆发出来的竞争力是很强的,但是实践中,往往并非如此,值得我们深思,学习,进取,引以为鉴。
三、 专业精神
日本人的专业精神非常突出,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著名的住友财团,即使对于招聘一名普通的电工人员,要求也非常专业。首先需要具备三年电工的'从业资质,然后经筛选,进入住友,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电工知识学习,经考试及格之后,方才正式上岗,担任电工工作。 在住友,即使对于拧保险丝这样细致的工作也有非常专业的规定。保险丝的长度必须为八厘米,中间对接光源,先向左边拧三次,然后向右边拧三次。如此,八厘米长的保险丝刚好拧完,不多不少。这,就是专业。
反思我们日常管理和接触的中国企业,与这种专业精神相差极大。
当我们对事物的专业型高强度强调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对事物本身的细节会进行深入的把握和研究,从而使得事物更加专业,更加优秀。
专业精神的背后,是一种强大的钻研精神,用心态度。
强悍的钻研精神和用心态度,则是成就伟大事业,将事物推高到淋漓尽致的唯一态度。
按此,不难解析,为何日本的工业科技如此发达和领先。 我们应该相信专业。
写下上面的文字,并非强调所有的日本企业都是绝对优秀的。树大有枯枝,日本一定也有非常糟糕的企业,但他们绝对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
上述也可能存在相当的片面性,仅是一家之言,以作交流。
《菊与刀》的读书笔记 篇8“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形象的提炼。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为中心,通过等级制、养育、义理、人情等方面,完成了一本名叫《菊与刀》的巨作,详细介绍了各守本位而井井有序的日本社会,将日本复杂的国情清晰地剖析了个透彻。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所说,日本人“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的确,日本人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正如代表着他们的菊与刀。从意象上看,“菊”是指菊花,是一种可供观赏的美学植物,象征着日本皇室;“刀”是指武士刀,是一种具有实用攻击性的武器,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而这两者,恰是日本百姓的普遍信仰。
但我认为,菊与刀的涵义还可以延伸至更深层的东西:菊花娇柔淡泊,映射的是日本人交往时的温文尔雅与文质彬彬;武士刀坚硬锐利,代表的是日本人骨子里的独立创新和个性自我。一柔一刚,两者仿佛太极阴阳调和般,充满了哲学色彩,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个实力不容小觑,但却难以捉摸的民族。因此本尼迪克特认为,“想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对秩序与等级制的信赖”。而毫无疑问,日本社会严密的`社会等级,是从中国学习而得,经过自身改造后的成果。而支撑着这个庞大的结构运作的正是儒学的“孝道”与“氏族”。
先师孔子曾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实上这也是他所说的另一句名言的佐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传统的儒家为政理念,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奠定了一个稳固的思想根基。而中国本土庞大的宗族团体,则以血缘,将阶级稳固地捆绑在了一起,为等级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
约在公元六、七世纪,随着中华文化圈在东亚范围内的扩大,儒家世俗文化便从中国流向日本。但由于国情的不同,经过多个世界来的吸收与改造,日本最终将此内化为了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等级制度。
首先是孝道,日本的孝道与中国截然不同,日本的孝道不会硬性要求他们面对整一个大家族,而只限定在能接触到的最亲密的亲人之间。
因此,“氏族”就取代了宗族的维系功能,应运而生。氏族是在日本神道的基础上,以神社为基础的一种区域划分的族群。共同居住在这片区域的人们,或许血缘不同,但他们由于信奉同一个神明,因此都是这位神明大人的子孙。
虽然日本的社会等级固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横向与纵向流动相对自由,因此民众对此的接受程度高,经年累月,便被保留了下来。而在日后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中,每一代的养育,便是一轮新的固化教导。不同的等级辈分,要以不同的礼仪以区别对待。
因此,每一个孩子都被从小教育着,要恪守本分,因此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公民默契了。而在《菊与刀》中,这也是接下来要论述的义理、人情等一切行为的根基。由此可下定论,日本的等级制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日企为例,集团内部的等级,通常也是森严的等级产物。日企常用的管理手段,通常有“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与“论资排辈”等。其中终身雇佣,为公司的绝大部分雇员,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看,也维持了企业内部等级结构的相对稳定,极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年功序列这种工资制度,则将员工的在职年龄与所获报酬直接挂钩,这一方面鼓励了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也平衡了相同年龄等级的员工之间的横向工薪差距。至于“论资排辈”,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等级链条,则有利于技能的师徒传承。
当然,这样的举措,也存在明显的弊病。终身雇佣制捆绑了员工的自由,而且容易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而年功序列则将年龄作为衡量工资增加的标准,这忽略了职工的生产技能与业绩等必要的考核项目,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力。论资排辈同理。
以小见大,日本社会同样因为等级制度,产生了不少的不利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由于阶级固化,社会压力增大,日本社会愈发朝“低欲望社会”发展,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这已经愈发成为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日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可能还要经过有识之士们的一番努力。
总而言之,日本从一个弹丸之地发展至今日的资本主义强国,以等级制度为首的文化助力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而大和民族也向世界展示了他们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将彼之“菊”,搬回到来,充分生存后,锻造成自己的“刀”。且不论这刀的好坏,刀柄握在大和民族手中,他们自然冷暖自知。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通过一本文学作品,窥探到了他们的片像,但这刀确实他们高速发展,最上手的武器。
最后作为结尾,我斗胆改一改本居宣长的一首诗: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菊与刀》。虽然直白得缺少些许美感,却是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